在
三峽人家風景區遠處的半山腰上依稀可見高高屹立的石令牌。它高達32米,頂部寬12米,底部寬13米,厚約4米,重達4300余噸。它直如刀刃,通體純白,有壁立萬仞之勢,讓人不敢接近。橫空出世的石令牌矗立江岸好像人工精心制作的“牌”一樣,形成一大地質奇觀。
石牌古鎮在抗戰時期是鄂西會戰的軸心主戰場,因一場著名戰役—石牌保衛戰而得名。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鄂西失守,重慶門戶受到嚴重威脅,中國軍民已一退再退,情況萬分危急。1938年,國軍決定在鄂西設下最后兩道防線,第一道為湖北省宜昌市,第二道則為宜昌西北部的石牌。究竟這段江域有什么特性能夠擔任如此重任呢?因為寬闊的長江在宜昌市的上游突然變窄,如果在狹窄的兩岸巖壁上設立炮兵征地,轟擊江面逆流而上的船只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之前的石牌古鎮,它上接三斗坪,是當時的軍事重鎮,六戰區前進指揮部、江防軍總部等均設于此;下有平善壩,與之相距僅咫尺之遙,是石牌的前哨,亦為我軍河西的補給樞紐。它下距宜昌城僅30余里,自日軍侵占宜昌后,石牌便成為保衛陪都重慶的第一道門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武漢淪陷后,為將滯留在宜昌的3萬余人員和近10萬噸物資搶運進川,保存好能長期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實力,在短短40天的時間里利用石牌這一天險成功完成了人員和物資的撤退,使得日軍無法向西南進攻。搶運入川的物資,很快在西南和西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業區。石牌成為拯救中國的經濟命脈的天然屏障。
直到1943年,日軍集結了十萬軍隊,在中將橫山勇的帶領下,從下游的平原枝江渡江,于背后攻擊石牌。于是,爆發了震驚中外的鄂西會戰。當時,蔣介石提出了軍事第一,第六戰區第一,石牌第一的口號。經過一個半月的浴血奮戰,消滅日軍兩萬七千余名,中國軍隊死傷1萬余人,取得了石牌保衛戰大捷,保衛了重慶的安全。當時,重慶報紙的頭版頭條,都將此次戰役譽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石牌的險峻地形再次為阻止日軍進軍西南做出重要的貢獻。
中國軍隊憑借石牌天險將日軍阻于峽江之下,化解了數十萬日軍由長江入川給重慶帶來的安全威脅,也保障了我國西南地區的國土及人民的安全,整個戰爭格局也隨之而發生重大逆轉。

為紀念這一歷史戰役,也為警醒后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當年抗戰的軍事遺址上修建了我們剛才所看到的“石牌抗戰紀念館”和紀念碑。館舍面積440平方米,由憑吊緬懷大廳、多媒體展覽廳、圖文展覽廳、實物展覽廳組成,收藏了珍貴實物200余件,珍貴圖片近100幅。2003年3月,宜昌市人民政府將石牌抗戰紀念館命名為首批國防教育基地,F在,當游客走進紀念館時,還可以看到由工作人員穿上軍服扮演的官兵和仿效當年用于作戰的軍事武器,這一幕幕的情景再次將我們帶入到那個讓人激動萬分的血雨腥風的年代。
石牌要塞守住了,中國的大后方也守住了,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日軍再也沒有向西前進一步,石牌成為了一條名副其實的“最后防線”。今天,登高遠望,長江水帶走了硝煙,過往船只緩緩駛過,一篇繁榮和平之景象,在這平靜的江面上,只有那座臨山而建的紀念碑像一名威武的士兵守衛著長江,同時它也在向我們述說著那段血與火的往事。
相關產品:兩壩一峽 一日游 標簽:石牌要塞 西陵峽 兩壩一峽 打印